2009年广州一模作文试题典型例文
|
|
| 整理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9-3-19 9:17:53 |
试题预览 2009年广州一模作文试题解析及典型例文 【原题直播】 24、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分) 总述: 今天进行的广州一模试卷,拿到作文试题不禁莞尔,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出这么一个题目,是命题人的无知还是对高考的不了解?这道试题就是2005年浙江省的高考试题啊! 2005年浙江的高考作文试题是这样的: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命题人这么没有预测性地拿出这样的模拟试题,浪费钱财不说,更浪费时间精力。高三学生贵如金子的时间,老师还得要批改这样毫无意义的学生作文,出点新鲜的行不? 不过,要说有什么不同的,倒是很值得一说的,诸位一定看到文章的题目后面凭空多了这么一个“?”,很稀奇也很创新,所以也就平添了诸多趣味,更值得玩味。 另外,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广东命题能够命出这么具有文学意味的题目的。 【审题和立意】 因为多了这么一个问号,这句本来耳熟能详的唐诗一下子变了口味,那么这样的“?”到底是有意还是设题失误?如果是有意为之,就给我们考生另辟了一个思维的通道;如果是设题失误,也许命题人后来知道了拾人牙慧,也正好借坡下驴,顺水推舟,造成既成事实,生米让考生自己做熟饭去吧。 既然已经出现在试题之中,板上就已经钉钉子了,那么我们只能从第一种的角度去审题和立意,如果多去想第二种,那就真得会埋汰命题人了。不过老实说,对于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我们还是很嗤之以鼻的。 这个拾人牙慧的妙处就在这个问号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 第一种:这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就如我们上课常用的提问方法那般,答题者只要回答“是”或“不是”,确实是这样,果真是这样或者决不是这样就可以了。也许命题者的本意也在这里吧,给考生一个辩证思维的空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一叶落知天下秋”,人人皆知,从这个立意正确的角度思考,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在审题的时候,就要看清楚了,这个命题不是让你满地去找落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片或者一瓣,然后大呼:“啊,秋天到了!”,如果这样写,立马判你死刑,你的作文死定了。要知道,在咱南方,四季都有落叶,北方进入寒冷的冬季的时候,我们这里的落叶会更多,那还不四季都是秋天了啊! 呵呵,这只是个玩笑话,本次作文题是要我们考生写出比喻义,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题目的含蓄,富有象征性,既有感性体验的意味,也有理性思辨的色彩,超越思想品格、伦理道德的范围,写出很强的文学性来。 “一叶”可以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因此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小与大、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正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假设的“一条线是由许多单元或点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构建而成的。大是由小组成的,无数个瞬间和有限构成永恒和无限。这是一种“万物皆数”的观点,世界是由数构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这种看世界的方法产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芒依然闪耀。由小见大,见微知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事中”,由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小事物看到大世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瞬间蕴涵着永恒,有限里看到无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一事一物觉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这是儒道的思想。小就是大,一就是多,有限就是无限,瞬间就是永恒。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蚂蚁、蝼蛄、一花一草、砖头瓦片,都直接呈现大千世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无限、永恒、空寂的宇宙本体。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这已经是禅的境界,禅者的当下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对生活阅历、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审美情感不同的考生来说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和题材内容,人人有话说,自由发挥的空间大。文学历史、生活琐事,社会现象,可以尽收笔底;伟大渺小、神圣卑微,亚历山大大帝铁蹄,古希腊文化、大汉盛唐,一阵秋风、一枝残荷、一本书,尘埃和宇宙,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千秋万代,任何人、事与物都可以切题,都可以写。比如: 窗外的花谢了,易安居士伤感着“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后主踯躅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而李商隐则豪情澎湃,“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无数文人骚客的咏叹下,我们的世界霎时丰富了很多,在敏锐的观察中,我们认识的细节化成了一幅巨大的山水写意画
|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
|
|